梦想起航,资助相伴‖2025年暑假优秀宣传大使风采展示(三)
教育与健康管理学院 刘洁
2023级学前教育专科1班
个人介绍
作为一名国家助学金的受益者,我主动请缨担任“资助宣传大使”,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感恩与责任,走进了乡村的田间地头、农家庭院,将国家资助政策的温暖阳光,亲手送到那些可能正为学费发愁的家庭。其中,入户走访是最触动我心弦、也最让我深感使命光荣的经历。
实践过程
出发前,我把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助学金的政策文件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手里攥着宣传折页,心里还是没底:村里人会不会觉得我只是个“城里学生”,说的话能信吗?
第一家是李婶家。低矮的小屋,桌上摆着录取通知书,小伟考上省城本科,妹妹在读高中。李婶搓着手问:“听说贷款要利息,会不会拖累孩子一辈子?”我坐下,用方言把“读书时国家贴息、毕业后再还、最长20年、还有救助”讲了一遍,指着宣传册上的流程图一步步说明。李婶眉头慢慢舒展,笑了一下。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带来的不只是政策,也是让他们松一口气的可能。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重点走访了有在读高中生或应届高考生的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因病致贫家庭等。每一次入户,都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1.“一对一”的深度沟通:王大哥家女儿在读高二,成绩优异。王大哥有让孩子上大学的意愿,但也担心“贷款是欠债,名声不好听”“还不上怎么办”。我耐心解释国家助学贷款的公益性和政策性,强调它是国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不是负担。同时详细说明了还款期限的灵活性、毕业后在基层就业可能享受的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政策以及特殊困难下的还款救助机制,努力消除他“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担忧。
2.关注特殊群体,传递特别关怀:走访一户留守儿童家庭时,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和刚上初三的小女孩。女孩眼神里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一丝迷茫。我不仅讲解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更着重介绍了如果她将来考上高中、大学能获得的资助。我鼓励她:“妹妹,国家有这么多好政策支持你读书,你只管安心学习,努力追梦!”我看到她眼里闪烁起更亮的光芒。
在学校背熟的条文,只有走进农户的灶台前才算落地。作为受助学生,我的亲身经历比辞藻更有说服力。分享自己靠资助克服困难的故事,让宣讲多了可信度,老乡们也更愿意相信。
每次入户都是责任的传递,我代表着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关怀,这份责任让我更用心。深入乡村,看到不同家庭境遇,拓宽了视野,磨砺了心性,也让我更懂珍惜与感恩。
实践感悟
这次三下乡宣讲国家资助政策,让我对政策落地的细节与成效有了更深的思考。
尽管尽力讲解,但像不同贷款产品的差别、续贷操作、毕业后还款计算这些具体内容,在有限时间里很难给每个家庭讲透彻。或许可以准备更简洁的“一页通”指南,方便农户随时查阅。
一次走访只能解一时之需,政策宣传更需要细水长流。如何与这些家庭、当地村委或学校建立稳定联系,让他们能及时了解政策更新?或许协助建立村级“资助政策信息角”或联络员制度,会是个可行的办法。
而对于走访中遇到的特别困难或需求强烈的学生,除了做好信息反馈,我也希望能多些持续关注,哪怕只是偶尔一句鼓励,也能让他们感受到长久的温暖。
结语
作为一名资助宣传大使,结合这次“三下乡”活动的入户经历,于我而言,绝非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这是一次感恩的回馈之旅,让我有机会将曾经接收到的关爱传递出去;这是一次国情民情的认知之旅,让我深刻理解了国家政策在基层落地的必要性与艰巨性;这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之旅,在倾听与诉说中,我更加坚定了服务社会、回馈国家的信念。
那一扇扇为我敞开的农家门扉,那一双双充满期待与信任的眼睛,都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做一名资助政策的传播者、实践者,让国家资助的阳光,照亮更多乡村学子的梦想前程!
编辑:张沁
一审:张沁
二审:刘永东
三审:晏小庆